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食品安全和營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有關情況。
近年來,我國圍繞落實“大食物觀”,聚焦拓展資源,保障食物供應安全。“十四五”以來,我國共審查批準“三新食品”270個。“三新食品”包括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新品種和食品相關產品的新品種。
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長田建新:這些批準的“三新食品”里面,有一些典型的新食品原料,比如說酵母蛋白,就是首個批準的微生物來源蛋白質,是“向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的典型。酵母蛋白批準以后,我們了解,一年之內它的產值就達到8000多萬元,這是向科技創新要食物資源。同時,向傳統要食物資源。今年我們將地黃、麥冬、天冬、化橘紅這4種物質增補為食藥物質。另一方面,圍繞開展“三新食品”審批,聚焦改革創新,破解審批難題,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1年以來,該部門一共受理“三新食品”的審批543個,其中273個未被通過審查。審查批準的270個中,今年批準的有43個。
“三新食品”包括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新品種和食品相關產品新品種。我國食品安全嚴格落實“最嚴謹的標準”, 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長田建新表示,在聚焦拓展資源的同時,還保障食物供應的安全。我國現行有1610項食品標準,包含2萬多項指標,涵蓋了全部340多種食物種類,覆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從原料到產品的各個環節,從嬰幼兒到老年全人群。
擴充“三新食品”是踐行“大食物觀”理念的舉措。“‘大食物觀’要求多途地開發食物資源,滿足群眾多元化飲食的需求。同時提高食物安全供應的韌性,‘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要擴充食物資源。
審批通過的“三新食品”包括兒茶素、桃膠等比較受關注的食品。以桃膠為例,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公告指出,桃膠是以薔薇科李屬植物桃樹分泌的膠狀物為原料,經采摘、分選、晾曬、清洗、干燥等工藝制成。主要營養成分為膳食纖維、多糖、水分、蛋白質和維生素等。桃膠在我國湖北、江蘇及浙江等地區有一定的食用歷史,食用方式主要有做湯、粥、羹、甜品等。推薦食用量為≤30克/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管理辦法》規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托審評機構依照法定程序,組織專家對桃膠的安全性評估材料審查并通過。
田建新還表示,近年來,生物制造類食品加速發展,有的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新賽道。為了適應有關方面新食品原料審批的需求,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農業農村部通過先期試行、循序推進的方式,逐步建立起跨部門協作的協同審查機制,解決了安全性審批落地的問題。(來源央視新聞、中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