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現階段人們對食品的需求已經從“吃飽、吃好”轉變為“吃得營養健康”。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面臨老齡化和健康問題的加劇,食品營養與健康產業也進入了精準化、高質量、高技術發展的新階段。
獲悉,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提交了《關于促進我國食品營養與醫學交叉研究,構建“主動健康”研究新陣地的建議》。
陳衛表示,主動健康是利用膳食營養、運動、心理等非醫療手段,保持健康狀態。中國自古以來擁有的“食療”、“藥膳”等文化基因在推動“主動健康”實施中具有先發優勢。他指出,食品產業是支撐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在當前老齡化和慢性疾病健康負擔突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以現代醫學為理論基礎,借助多學科的交叉優勢,突破健康食品創制的重要技術瓶頸。
在陳衛看來,盡管迅速發展的醫學、營養學、計算機科學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食品科學研究,但總體而言,食品科學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程度仍然較有限,給我國食品產業科技創新帶來了挑戰。此外,我國居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對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即“特醫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然而相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在特醫食品研發方面的科學研究數據、臨床使用原則等基礎仍較為薄弱。
陳衛指出,實現食品原料的可持續生產和新型食品原料資源挖掘成為提高食品科技競爭力、實現降本增效的重要環節。然而,目前高效篩選和評價具有益生效應的新型食品原料技術尚不完備,功能營養組分的“生物制造”理論和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導致新型益生食品原料的資源挖掘不足,難以滿足產業需求。
據此,陳衛呼吁促進食品營養與醫學研究交叉融合,建立涵蓋“營養、健康、大數據”的全創新鏈技術平臺,打造食醫協同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陳衛建議,在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設置專項支持,開展特定疾病或亞健康人群營養需求、營養素缺乏或失衡病發病機制、營養需求與身體機能指標關系等方向的基礎研究,以此形成專家共識,來制定全面的特醫食品臨床效果評價試驗指導原則和產品應用臨床細則。
此外,陳衛還建議樹立“大食物觀”,充分挖掘以森林植物、海洋生物等為代表的新食品資源,為我國可持續性食物資源生產提供戰略選擇。同時,進一步拓展“食藥同源”理論,建立適應我國國民體質的膳食——健康調控理論體系和食藥物質資源挖掘技術體系,助力創造具有可持續性、強功能、高營養和有益健康的食品新原料。
陳衛還呼吁國家相關部門要重視科技界形成的共識性結論,為新食品原料的注冊、審評、審批制度提供更為科學化的探索途徑。